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老年人口已经超过2.8亿人,占总人口的19.8%。业内人士认为,提高老年人口生活质量,要从衣食住行等身边事上加强有效产品供给,以优质的老年用品调动社会消费意愿,让老人们不“将就”、能“讲究”。
据新华社调查,除了保健品好买,老年人衣食住行中经常是有钱难买“称心”,大多数日常消费品是针对青壮年设计,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另外,养老机构也有很多需求难以满足。有养老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曾想引进智能翻身床,但试过多家企业的产品,都达不到要求。
工信部近日发布了《2023年老年用品产品推广目录》,推广包括老年服装服饰、养老照护产品、日用辅助产品、健康促进产品、适老化家居产品等263种产品,其中不乏柔性翻身智能床、智能跌倒防护服等切中机构和消费者“痛点”的产品。
老年消费市场有什么特点?
中关村现代信息消费应用产业技术联盟副理事长包冉表示,针对老龄用户的产品,实际上存在两种主要类型:第一种是大众消费品的适老化版本。如手机、电脑和电视,这些都是最常用的日常消费品。然而,在数字和智能化技术的持续推进下,尽管技术在不断进步,产品在不断更新,却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这些产品的操作和界面变得越来越复杂,其中隐含的陷阱也越来越多,比如不良广告、高危链接,甚至诈骗信息等。经过许多此类案例的宣传报道,以及公安部门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的反诈宣传和科普推广,老龄用户在消费时也变得更加谨慎。
对于这类“大众消费品的适老化版本”产品,包冉强调,各个生产厂商在适老化方面要做好开发工作、更新工作,这一点是工信部和网信办等部门早已明确要求的。例如,考虑到老龄用户的视力情况、使用习惯以及安全信息基础常识的储备,推出适老化手机、适老化电脑、适老化电视。当然,这些新产品未必是全新的产品,它们可以是新的界面或新的版本。
第二类产品,是老龄用户使用频率较高,几乎可以认为是专为老龄用户设计的产品类型。例如健康养护产品,这些产品或许还搭载着各种服务。比如家政服务、健康护理、紧急求助、医疗保障、金融保险等。这些产品主要是面向银发阶层或老龄用户群体专门打造的。
对于这类产品,包冉认为,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工业生产部门、商业服务的监管部门以及信息传播部门的相关管理单位要积极采取部际联动,以推进老龄市场和老龄用户专享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服务、销售、售后等全生命流程的标准化,这是非常紧迫的任务。
如何带动老年群体消费?
业内人士介绍,目前老年用品市场不仅存在难买的问题,也存在“难卖”的问题,导致老年用品渗透率不高。比如产品对老年群体的生理特征不贴近;消费渠道不畅通,线下门店不足等。
包冉称,带动老年群体消费,“信任”两字非常重要。无论是买还是卖,其本质都是买家和卖家在法律上达成的一种民事契约,而在商业上,则体现为一种信任的共识。买家花钱消费,是因为信任品牌,信任产品,无论是对产品的质量还是服务的口碑。同理,作为卖家,也要对提供的产品有信心,认为其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要,增加复购率,以此不断形成自己稳定的顾客群和“护城河”。
包冉表示,“难买难卖”的核心就是信任问题。如果用经济学术语来说,就是交易成本。如果交易成本过高,买卖双方自然无法达成协议。科斯提出的交易成本理论指出,如果基于强大的信任,任何一笔交易的交易成本都可以变得无限低。比如像贷款的例子,如果借贷方信用特别好,就可以无抵押的贷到款,这就是一种成本无限低的信用方式。
因此,极力增加市场的总体信任度是最重要的。而这种信任度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是标准化。在标准化的前提下,需要引入白名单机制,需要一个客观、公正、有权威性的第三方榜单来为整个市场背书。比如早期的“部优”产品、“国优”产品,以及“消费者最信任的品牌”等等,这些都是白名单榜单。当然,做榜单也有可能泥沙俱下、鱼目混珠。真正需要的是符合标准化要求、有权威的第三方测评下的权威性信任榜单。长期来看,这种榜单才能构建起市场的信任度。当信任度增加了,交易成本就降低了。交易成本降低了,天下就没有难做的生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