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银发经济”从概念走向实践,适老消费作为养老产业的核心板块,正经历从“满足基本功能”向“追求品质体验”的深刻转型。从防滑拖鞋、智能护理床等基础生活用品,到适老手机、健康监测设备等科技产品,再到定制化旅游、老年教育等服务类消费,银发群体的消费需求已从“生存型”跃升至“发展型”“享受型”,推动市场从“低端同质化”向“高端差异化”升级,同时也暴露出质量、服务等领域的短板。这场“从能用到好用”的变革,不仅重构了适老消费的市场逻辑,更折射出社会对老年群体的认知升级。
需求觉醒:从“将就用”到“讲究用”的消费观念迭代
“以前买东西只看‘便宜耐用’,现在更在意‘用得舒服、用得安心’。”家住北京朝阳的退休教师张女士的消费观念,正是当前银发群体消费心态转变的典型缩影。这种转变的背后,是人口结构变化与消费能力提升的双重驱动。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占总人口的22.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占15.6%),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与此同时,银发群体的消费能力显著提升: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万元,比上年增长5.3%。收入的增长带动消费意愿提升,适老消费呈现“量价齐升”态势。
具体到消费场景,三大关键词勾勒出适老消费的需求新特征。
品质化:传统“老年款”产品正逐步被“适老而不显老”的设计理念所取代。某家居品牌推出的适老沙发,不仅具备防跌倒、可调节高度的功能,还采用简约现代的设计风格。
智能化:科技产品的“适老改造”从“被动适配”转向“主动贴合”。具备大字体、语音交互、一键呼救功能的适老手机;华为、小米等企业推出的适老智能手环,简化了操作界面,保留“心率监测、血压预警、远程定位”等核心功能。
个性化:服务类消费的“定制化”需求爆发。携程数据显示,2024年银发人群出游订单同比增长22%,其中“老友结伴游”“家庭陪护游”“医疗康养游”等细分产品销量占比超60%。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新一代银发群体的特征变迁。他们大多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具备更强的消费能力、更开放的消费观念,且对“老年生活品质”有更高期待。2025年《上海新银发群体消费习惯调查报告》显示,超六成受访者退休后对生活品质要求“有所上升”,其中“品质、功能、体验”是他们选择适老产品的核心考量因素。
产业升级:从“被动适配”到“主动创新”的供给侧变革
适老消费市场的爆发,吸引了传统制造业、互联网科技企业、服务机构等多方入局。与早年“将普通产品简单改造”的“被动适配”不同,如今企业更注重“以老人需求为中心”的主动创新,从产品设计、技术研发到服务体系,全方位贴合银发群体的真实需求,推动产业升级。
一是深耕细分场景,破解“适老不实用”痛点。传统制造企业凭借供应链优势,深耕老年生活的细分场景,解决了早年产品“功能单一、设计陈旧”的问题。
在服饰领域,浙江宁波某服装企业针对老年人“怕冷、易跌倒、穿脱不便”的痛点,研发出“恒温保暖+防滑耐磨+魔术贴开合”的适老鞋服,面料采用竹纤维(透气亲肤),鞋底加入橡胶防滑纹路,袖口、裤脚设计成可调节魔术贴,2024年平台成交额同比增长180%。
在家居领域,广东佛山某家具企业联合医疗机构,推出“适老家居整体解决方案”:卧室配备可升降床垫(方便起身)、床边感应夜灯(防止夜间跌倒);浴室安装折叠坐浴椅、防滑扶手、紧急呼叫按钮;客厅沙发采用高弹性海绵(久坐不塌陷),同时预留轮椅通道。“我们不是卖家具,而是打造‘安全、便捷、舒适’的老年生活空间。”企业负责人表示。
二是技术下沉,让“智能适老”更“接地气”。互联网科技企业的入局,为适老消费注入“智能化”基因,但与早期“功能堆砌”不同,如今的“智能适老”更强调“简单易用、贴合习惯”,避免让老人陷入“不会用、不敢用”的困境。
在健康监测领域,小米推出的老人专用智能手表,支持“语音控制+实体按键”双操作,老人说“我不舒服”即可自动联系紧急联系人,数据同步至子女手机;华为的适老手环增加了“久坐提醒”“睡眠监测”功能,续航时间达14天,解决了老人频繁充电的痛点。
在智能家居领域,美的推出的“适老版智能家居套装”,兼容“语音控制+传统按键”,老人既可以说“打开客厅灯”,也可以按墙上的实体按键;空调会根据老人的体温(通过传感器监测)自动调节温度,避免温差过大引发感冒。
